望闻问切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提出的。
张仲景可是中医界的大佬,他写的《伤寒杂病论》被后世奉为经典。这本书里面就提到了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。不过当时张仲景用的词是"望而知之谓之神,闻而知之谓之圣,问而知之谓之工,切脉而微细审察谓之神"。虽然没有直接用"望闻问切"这四个字,但意思是一样的。
这四种方法简直就是中医看病的法宝。"望"就是用眼睛观察病人的面色、舌苔等;"闻"是听病人的声音、呼吸等;"问"就是询问病人的症状和病史;"切"则是把脉。这四种方法互相配合,让医生能全面了解病情。
有意思的是,这四个字还有顺序讲究。一般是先望后闻,再问最后切。就像你去看病,医生肯定先观察你的脸色和精神状态,然后听你说话的语气,再问你哪里不舒服,最后才会给你把脉。这个顺序可不是随便定的,是经过千百年实践总结出来的。
虽说张仲景是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的,但真正把"望闻问切"四个字连在一起用的,是宋代的大医学家朱震亨。他在《格致余论》中明确写道:"凡欲诊病,必先望闻问切。"从此以后,"望闻问切"就成了中医诊断的标准程序。
现在我们去中医院看病,医生用的还是这套方法。只不过现代医学发展了,望闻问切也与时俱进,结合了一些现代检查手段。但核心思想没变,还是全面了解病情。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,一个上千年前提出的方法,到今天还在用,而且用得好好的。